日前,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深入,中国食糖零关税谈判已被提上了桌面,刚走出低迷的中国糖业发展再次遇到严峻考验。
跌宕起伏的中国糖业
中国糖业的发展并非一直甜蜜。
据有关数字显示,中国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和甜菜,其中甘蔗种植约占糖料种植的90%。在所有糖料种植省份中,广西号称“蔗糖之乡”。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占广西耕地面积的1/3。其蔗糖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产糖总量的60%左右,糖业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全区(省)80多个县市中,就有60多个县市种植甘蔗,其中有不少县财政收入70%以上来自甘蔗。一些县市成为典型“甘蔗财政”,离开了甘蔗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一些甘蔗种植大县的政府人员曾形象地比喻:“如果一根甘蔗有10节,3节是农民的,3节是政府的,3节是糖厂的,还有1节是中间其他环节的。”
但是,就是在广西这个中国糖的主产区,糖业的发展也一直跌宕起伏。就在前些年,每到甘蔗榨季,在收购蔗农甘蔗时,不少资金紧张的糖厂常给蔗农开收蔗“白条”,等蔗糖卖出后再兑钱。部分糖厂甚至在榨季过后,因种种原因仍没能兑现蔗农“白条”。甘蔗“白条”严重的1998年,仅以北海市福成镇为例,开学时,全镇22所小学赊欠书杂费或用甘蔗“白条”来支付的人数达4586人!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对甘蔗“白条”现象进行整治。此后广西的收蔗“白条”虽然有所减少,但收蔗“白条”现象仍没有杜绝。按一个糖厂负责人的说法:“我们也想早些给蔗农兑换‘白条’,但糖总是卖不出去或卖得很低价,有时榨得越多亏得越厉害,没办法啊!”
这种“白条”现象直到2005年才在广西基本消失。
一方面,美国打响了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高涨。由于甘蔗可转化为生物能源———酒精,从而制成燃料,甘蔗的利用价值已不仅仅体现在榨糖上。资料显示,世界最大的食糖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其2004/2005年榨季,生产酒精用甘蔗的比例达49%,2005/2006年榨季,生产酒精用甘蔗的比例上升到52%,酒精出口量从2005年的26亿升,上涨至2006年的32亿升。在此因素促使下,国际糖价一路飚升。
另一方面,据2005年11月24日,欧盟农业部长最终就欧盟糖业高补贴体制改革达成“削减价格、调整结构、简化配额、开放市场”的一致意见,其核心内容即欧盟大幅度调低保护糖价,在3年内把配额内白糖的最低价从632欧元/吨降到421欧元/吨。欧盟的白糖配额也从每年1740万吨减少到1460吨,将补贴出口的白糖从年240吨减少到年40万吨。这意味着从2006年5月份后,欧盟年食糖出口量从600万-700万吨急剧下降到130万吨,不再保留世界糖业主要出口构成国地位。国际食糖业出口量的大幅减少,国际糖价更是水涨船高。
在这些因素推动下,近几个榨季,国内白糖现货成交均价也从近3000元/吨逐步上升到近5000元/吨。2006年1月,郑州白糖期货更是创记录地冲上了6305元/吨,中国糖业迎来了丰收期。在中国糖的主产区广西,不论是蔗农还是糖厂负责人,脸上都露出了不太常见的甜蜜的笑容。
连锁反应回落的压力
2005年国际食糖市场价格一路走高,刺激了蔗农的种蔗积极性,由于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各国食糖产量都大幅上升。据悉,巴西2006/2007年度食糖产量同比增长了5%,出口量较去年的1820万吨增至1900万吨;泰国今年食糖产量将达650万吨,高于去年的480万吨,达到3年以来新高。印度2006/2007年度榨季食糖产量将达2300万-2400万吨,较此前预期的2270万吨大幅上升。根据国际糖业组织的最新预测数据,2006/2007年度全球食糖市场的食糖供给过剩量将从上榨季预计的220万-333万吨上调至500万吨的水平。
而据中国糖业协会根据国内糖料播种面积预计,新榨季国内产糖总量将超过上个榨季881.5万吨达到1120万吨,需求总量按照去年1065万吨的2%-3%年增长水平算有1090万吨,再加上全年食糖配额净进口食糖100万吨,则供给剩余量可达130万吨之多,与上个榨季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回落,受此影响,全球和中国糖价已有回落。有消息称,纽约NYBOT的N o.11原糖期货在2006年1月初逼近20美分/磅大关,创下25年来的新高,随后的9个月里一路下跌,在9月末又跌至9.75美分/磅,创下13个月来的新低。国内食糖主产区广西,本月19日厂商的报价仅为3610-3620元/吨,与火热的2006年同期相比低了近千元/吨。
中澳糖业零关税谈判的担忧
就在中国糖业发展正面临抉择的时候,中澳糖业零关税谈判将中国糖业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按有关方面的分析,日前正谈判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如能签订,正式建立后的中澳自由贸易区将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澳大利亚将在未来10年里增加180亿美元的收入,同期中国将获得640亿美元的收益。从目前的谈判进程来看,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最终签署还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因为中澳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双方的重要性,在此谈判中由澳方提出的中澳糖业零关税谈判尤为引人关注。
中国虽然是世界第四大产糖国,年产白糖近1000万吨,但中国同时是世界第一大食糖消费国,消费糖量超过生产量,之前每年平均约进口100万吨白糖。澳大利亚年产食糖450万-500万吨,但澳大利亚年均出口食糖达400万吨,对出口依存度很高。欧盟在糖业改革之后,已退出食糖出口大国的行列,澳大利亚已是名列巴西、泰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食糖出口国。
据悉,中国甘蔗和甜菜种植大多分布在贫穷省区的山坡地和旱地,以小农经济为主。户均种植3-5亩,没有实现机械化,多以手工种植作物,生产效率很低,原料成本高,从而使中国食糖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上的自由贸易糖价。而澳大利亚人口少,土地资源丰富,全国约有4500农户种蔗,户均种蔗120公顷,且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从甘蔗种植到制糖以及深加工等产业链的各环节都有很高的水平。整体来看,澳大利亚无论从甘蔗种植技术、制糖技术、糖品质量以及制糖成本来说都远远优于我国的制糖业,其竞争优势也远远高于中国。
有关人士表示,糖业属于特殊行业,目前世界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没有完全开放食糖市场,各国对食糖贸易都实行高关税和配额保护,且部分发达国家有政府补贴支持。中国的食糖工业和贸易还很脆弱,国家也没有补贴。如果澳方提出的糖业零关税谈判最终成功,中澳实现食糖自由贸易,进口糖的成本越来越小,澳糖将会极大冲击中国糖业市场。与此同时,澳大利亚还会给第三国带来“示范”效应,古巴、巴西、泰国等食糖生产和出口大国都会根据W TO普惠制的规定,效仿澳大利亚瓜分中国食糖消费市场,对中国糖业发展形成致命冲击。中国作为世界最大食糖消费国,必将失去国际上的食糖话语权。
如以上猜测成为现实,并不占明显优势的中国糖业,特别是以种植甘蔗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广大广西蔗农,和以糖业为支柱产业和主要财政收入的广西各县市,将拿什么去应对这巨大的变化呢?
热线:4006-230057
投诉:0772-302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