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沧人大专题询问:全闭环监督护航“甜蜜事业”破局前行

收藏

  临沧是云南省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连续18年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甘蔗全产业链闭合循环发展示范区。蔗糖产业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与“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高度关联,承载着保障国家食糖安全、促进边疆乡村振兴、带动百万蔗农增收的多重使命,丢不得、丢不起、不能丢。然而,近年来因市场竞争加剧、生产成本攀升、产业链条短促等挑战,蔗糖产业面临既“不能弃舍”又“弱而不强”的困境。如何破局、转型、升级?2024年以来,临沧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监督职能,聚焦重点产业,创新构建“代表视察破僵局—跟踪督察盯整改—专题询问答成果”的闭环监督体系,推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直面问题、压实责任、整改落实、保障发展,为守护国家“糖罐子”、提质临沧“糖业链”、壮大群众“甜蜜事业”,贡献了人大力量。

  何以破局:代表视察把脉问诊

  2024年,常委会组织在临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临沧市选举产生的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对全市蔗糖产业进行集中视察。代表们在田间地头看蔗园、在生产企业谈创新、在科研单位聊发展,发现了问题症结,给出了治病良方。

  突出问题在于:一是原料基地萎缩较为严重。全市种蔗面积由2015年的176万亩锐减到2024年的122.5万亩,减幅达34%;入榨量由624万吨下降到456万吨,减幅达27%,企业“吃不饱”“榨不足”,严重“饥饿”。2024榨季,孟定糖厂年需原料102万吨,入榨仅为44.75万吨;云县糖厂年需原料50万吨,入榨仅9.2万吨。二是机械化水平普遍不高。2024年,实施机耕、机开沟、机种率分别为88%、83%、51%,机械化收获率仅为2.1%左右;机械收割更是几乎为零。劳务成本居高,占甘蔗种植总成本的60%以上,竞争力被严重削弱。三是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粗放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2025年,三大糖企年产糖77.63万吨,主要产品都以白砂糖为主,附加一部分酒精和复合肥;当前市场销售仍以大宗初级产品为主,例如白砂糖本地并未进行小包装分装加工,导致本地消费者所购买的小包装产品实为外地企业加工后返销本地市场。耿马县的产业园厂房闲置率高,蔗叶稍、蔗渣、滤泥、酒精等精深加工停滞不前,实际加工的产业链不多不强。农业产值从2012年27.7亿元降至23.72亿元,工业占比从2013年28.6%降至2023年9.2%,税收由2016年2.5亿元波动下滑至2022年1.78亿元,产业支撑作用持续减弱。四是政府企业蔗农和市场的协同机制不健全。顶层设计不足,标准化蔗园政策补贴兑付率仅43.1%,蔗价长期在440元/吨徘徊,挫伤蔗农积极性;规模化种植服务水平不足,组织化程度低;企业在完善管理、创新科技和建设品牌等方面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五是企业全力以赴开拓市场能力不足。单一的产品结构导致只卖初级产品的糖企被市场颠簸得摇摆不定,一个原糖价就决定了糖企的生存空间。产品、品牌空间打不开,限制了糖企销售端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

  ——对症下药:代表们找准“病灶”,开出“良方”。一是做优基地。强化种植端,政府下决心抓住国家高标准糖料基地建设机遇,联动企业和蔗农,兑政策、定地块、种良种,到“十五五”末,巩固种植面积达140万亩以上,单产达5.5吨以上,产量达770万吨以上,产糖1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400亿元以上。二是做强龙头。强化生产端,督促糖企深化科学管理改革,推进自动化智能升级改造,普遍节能降本。推广使用无人机、研发山地小型收割机、培育适宜机收的甘蔗品种,突破机械化种植、管护、收割瓶颈。三是做大品牌。强化销售端,围绕“一根甘蔗吃干用尽”延伸产业链,强化产业链招商,形成高价值糖品、酒、纸、饲、肥、畜、新材料、医药用品全产业链格局;依托优势产品,充分利用全国糖业协会、南博会、百侨会、中缅合作以及电商等推介产品,扩大新老客户,全力开拓市场。四是做好服务。强化服务端,进一步落实良种良法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完善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联动机制;创新合作社运作、大户种植、榨季工经纪人机制;健全完善跨境经济合作、缅北替代种植服务保障机制。

  何以督责?四不两直督察整改

  代表们的“治病良方”交出去了,各方“按方抓药”了吗?“疗效”如何?2025年6月至7月,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蔗糖企业、涉蔗部门开展“沉浸式”督察调研,普遍反映出许多问题得到整改,但是新的问题又有显露。

  一是深入基层,实地查看实情。先后深入8个县(区)、15个乡镇,实地查看甘蔗种植基地28个,详细了解甘蔗长势、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情况。在镇康县南伞镇,虽然当地推广了良种良法,但由于技术指导不到位,蔗农对新技术掌握不够,影响了单产提高。在耿马县勐永镇,蔗区道路条件差,运输成本增加了。

  二是走进企业,了解生产困难。走访11家蔗糖企业,查看制糖生产线、仓储物流设施、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永德糖厂技术设备改造进展缓慢,陈旧老化,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下。沧源县勐省糖厂环保压力增大,废水废气治理成本高,影响企业效益。

  三是多方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召开2场蔗农座谈会、6场企业恳谈会、1场部门联席会,与50余名蔗农、企业负责人、农技人员、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在蔗农座谈会上,普遍反映甘蔗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年轻人不愿种蔗,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在企业恳谈会上,企业代表提出希望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在技改升级、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更多帮助。

  四是综合分析,梳理问题清单。综合调研情况,进一步梳理出制约临沧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问题19个。主要包括:政策兑现不及时、机械化推进缓慢、产业链延伸不足、科技支撑不强、境外种植面临困难、劳动力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品牌影响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一方面交由政府加快处理,一方面为下一步人大专题询问作准备。

  何以见效:专题询问答题交卷

  2025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就代表视察蔗糖产业意见建议整改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询问。首次以“闭卷考”取代“开卷考”,“当面考、现场答、限时改”,考政府是否突破矛盾、部门是否手上有招、问题是否真改实改,显著增强了监督的刚性和实效。

图片

  一是考量问的水平。常委会认真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视察意见建议整改落实情况报告,主要领导先后3次组织问题研讨,深入研判蔗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剖析痛点难点堵点,围绕产业中长期规划、糖料蔗保护区建设、蔗农增收、提质增效、延链补链强链、境外种植与通关便利、惠农政策落实、环保约束及劳动力保障等关键难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直击痛点、“辣味”十足的问题,确保切中要害、抓住“七寸”、促进工作,体现人大监督的精准和深度。

  二是考量答的能力。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研读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切实强化问题整改,就人大督察方向认真准备,诚恳对答;提问代表在答题中不断追问、拨向纠偏,直至基本达到预期,才表示满意,不再提问。一问一答,既有战战兢兢、“红脸出汗”,又大多能如数家珍、对答如流,达到了“真问真答、真改实改”的询问目的。

  三是考量改的实效。市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直面应询,不回避、不推诿,回应重点突出、态度诚恳,体现出对蔗糖产业发展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针对新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完成时限,展现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决心和行动力。

  人大监督不是“挑刺”,而是“助力”;不是“一次性检查”,而是“全过程护航”。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结果导向,把监督的“探头”架设到产业一线,把整改的“压力”传到责任主体,才能真正让监督“长牙带电”,让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专题询问全闭环监督,始于“问”、重在“答”,核心在“改”、最终看“效”。这一模式确保了监督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人大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地方的生动实践。

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pua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