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绥砍蔗工难求,砍工价节节攀高

收藏

    “招砍蔗工,价格面议。”近日,因砍蔗工短缺,扶绥县东门镇街道上的电杆贴满了招工信息。张贴招工信息的是该镇的甘蔗种植大户。面对民工荒,有人称之为蔗糖业发展的阵痛,民工多寡仍需市场调节。蔗农们感叹道:“要是收割甘蔗的机器好使一些就好了。”他们期盼着早日出现适合广西地貌、操作灵便的甘蔗收割机。

  现象:

  人工费节节高

  蔗农苦盼砍蔗工

  12月26日上午,梁荣在扶绥县东门镇汽车站附近溜达。每当有过路班车停靠,他便与十多名蔗农跑过去,看能不能抢到几个砍甘蔗的工人。梁荣是东门镇镇岜楼村岜楼屯人,今年种了80多亩甘蔗,家里就夫妻两人。夫妻俩每天有一人来这里等工人,一人在家里砍甘蔗。如果招不到工人,他们的甘蔗便可能干在地里,因为单靠夫妻俩轮流砍,砍完80亩甘蔗要400多天。

  然而,守了十几天,梁荣没能“抢”到一名工人。

  广西东门南华糖业公司(简称东门糖厂)就在镇上。从东门糖厂出来的岔路口有一小块空地,平时想招工的蔗农一般都聚集在这里。梁荣说,他们的亲戚中,每家都种甘蔗,有的种得比他家还多,“他们自己都忙不过来,叫亲戚帮砍甘蔗也不太现实。”

  而就在半个月前,砍蔗工还没有如此紧缺。岜楼屯蔗农何泽路说,他原来招了十来个云南籍工人,开始讲好价钱是50元/吨。几天后,工人要求涨价,不然就辞工,何泽路拒绝了。他当时想:招几个砍蔗工还不容易吗?

  如今,何泽路后悔不迭:“我在这里等了十多天,连个人影都没见!”何泽路着急地说,还有90来天榨季就结束了,家里还有200亩甘蔗没砍。

  据了解,去年的砍蔗工工钱最高是45元/吨;今年因砍蔗工奇缺,有的蔗农甚至开出70元/吨以上的价格,可还是找不到砍蔗工。

  分析:

  蔗区面积增加

  砍蔗工被分流

  当地种蔗大户农某说,往年他都是通过工头来联系招工的,砍蔗工大多来自天等和大新两县。今年榨季到来后,他左等右等不见有人来,就打电话给工头,对方说,砍蔗工在当地也有活干,不想去扶绥了。

  记者从东门糖厂了解到,与往年相比,扶绥东门镇今年的甘蔗扩种面积达两万亩。于此同时,天等、大新等县的种植面积也有所提高。在天等县,相关部门还出台政策,对机耕费、蔗种贷款利息、地膜费进行补贴,对种植大户进行奖励,以扩大甘蔗种植面积。

  “砍蔗工被分流了。”东门糖厂相关人士说,随着大新、天等两地甘蔗面积的增加,当地的砍蔗工一部分被“留在了当地。”

  同样,区外民工也在逐步分流。据介绍,往年东门镇来自区外的砍蔗工以云贵两省民工为主。近两年,随着云贵两省基础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当地民工就近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广东、山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在云贵两省频繁招工,也“抢”走了部分民工。

  记者通过网络查询发现,榨季到来后,广东湛江、海南等蔗糖生产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

  糖厂:

  砍蔗工短缺

  糖厂“吃不饱”

  蔗农招不到工人,糖厂也着急。没有砍蔗工,就意味着没有甘蔗入厂,糖厂的机器就会“吃不饱”。据介绍,东门糖厂日榨量在2.3万吨以上,每天要有两万个劳力砍甘蔗,才能保证糖厂的原料供应。

  但劳力远远不够。综合蔗农的反映和当地政府的信息,仅东门镇砍蔗工缺口就在3000人以上。

  在东门糖厂,记者没有看到以往拉着甘蔗的卡车排队等待卸货的情况。“基本上是一来就能卸货了。砍蔗速度太慢了!”一些司机抱怨说,他们现在是“等活干”。在该镇的田间地头,也很少看到蔗农砍下甘蔗堆在路边的情形。

  东门糖厂农务科甘蔗站刘站长说,目前每天入厂的原料蔗将近两万吨。如果碰到雨天和过节,数量还会减少。也就是说,糖厂目前处于“吃不饱”状态。

  砍蔗工短缺,还导致了甘蔗票分配难。刘说,一直以来,蔗农是抽签按顺序拉蔗进厂的,但随着砍蔗工短缺现象加重,出现了部分蔗农砍下甘蔗却拿不到蔗票,一些蔗农手里拿着蔗票却找不到工人砍蔗的矛盾。

  措施:

  外出招工补贴车费

  砍蔗工短缺,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东门镇负责甘蔗生产工作的镇人大副主席黄少君说,今年11月底,扶绥县发生了入冬以来的首次霜降,扶绥一些低洼地区的甘蔗遭霜打。为此,扶绥县甘蔗生产指挥部派出干部下乡,统筹安排被霜打的甘蔗收割、入厂等工作;同时,组织人员到外地,采取补贴车费的方式招收砍蔗民工。

  “可效果不是很理想。”黄说,一次他们外出宣传补贴砍蔗工车费的优惠政策,却只带回来几十个工人。黄说,政府的目标是“不让一根甘蔗被丢在厂外”,但面对如此普遍的民工荒,政府也相当头疼。

  据了解,通过政府的协调,一些村民组成了互助组,以加快砍蔗进度。但有关人士认为,在家家种蔗的东门蔗区,互助组只可应一时之需,却非长久之计。

  蔗农:

  渴盼收割机技术革新

  广西农业机械化推广站推广科的莫女士说,早在五六年前,机械化收割甘蔗便在来宾、贵港、武鸣、邕宁等地出现,但都是在大型农场。近年,武宣县也有承包千亩甘蔗地的农户实施机械化收割。不过,在一些地方,分散经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限制了机械化收割甘蔗技术的推广。

  记者了解到,因技术不成熟,机械化收割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尴尬。扶绥县东门镇郝佐村雷允屯蔗农刘国富原来尝试过机械化收割,但现在也放弃了。他说,地里的甘蔗大都是倒伏的,不好用机械收割,即使用机械收割后,还是需要人工做去尾和剥叶的工作。

  据鹿寨县糖办孙主任介绍,该县雒容镇半糖村上平龙等3个自然屯,2005年对300多亩甘蔗实施机械化连片收割作业。然而,在试验过机械化收割后,村民们最后还是回归到传统的人工收割方式,“主要原因是技术不成熟,机械弄伤了甘蔗根部”。孙主任说,如果出现一种适应广西地貌、操作灵便的甘蔗收割机,对广西蔗糖业而言将是一次“伟大的革命”。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广西甘蔗生产区大多是丘陵地貌,并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农民分包到户的土地政策,也给机械化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而甘蔗收割机械技术不成熟,则是主要原因。

  自治区经济委员会糖业与农产品加工处韦副处长表示,砍蔗人工费的上涨,是市场调节的结果。由于目前进行技术革新的甘蔗收割机尚处于试验阶段,因此,要解决砍蔗工短缺的问题,还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组织劳力输入或组织农户互助。

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pua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