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4-6日,自治区植保总站召集全区14个市测报技术人员总结分析了今年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实况,根据全区下半年农作物品种布局、农事情况、气候预报等因素对下半年病虫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认为:全区下半年农作物主要病虫鼠呈偏重发生态势,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
1 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1 粮食作物
1.2 经济作物病虫 预计全区下半年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
此外,局部地区粉虱、美洲斑潜蝇、瓜类枯萎病、瓜类疫病、青枯病、马蹄杆枯病、马蹄白螟、月柿炭疽病、香蕉叶斑病、香蕉线虫、尺蠖等病虫将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1.3 蝗虫 由于上半年适宜的气候环境,宜蝗面积有所扩大,加上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蝗虫(特别是东亚飞蝗)存在暴发为害的隐患。预计下半年土蝗发生面积100万亩,东亚飞蝗发生面积28万亩。
1.4 福寿螺 预计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面积260万亩。
1.5 农田害鼠 预计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面积950万亩。
2 预报主要依据
2.1 病虫源基数 第二代三化螟发生比上年偏轻,亩残虫量一般21~285头,高的达350~786头,局部高的1000~2600头,比上年减少20%~50%。7月下旬部分稻区调查,早稻中迟熟品种和中稻田亩残虫量一般为13~160头,高的为200~810头;白穗率一般为0.01%~0.6%,高的达1.0%~3.0%。晚稻秧田一般亩有卵量15~147块,高的为267~466块,桂中局部秧田则高达1000块以上。稻纵卷叶螟桂中、桂北局部稻区生长嫩绿的中、迟插稻田及中稻田不同程度受到为害,7月中旬初调查,田块亩成虫量一般81~420头,高的700~1350头,桂东南、桂东北少数田块高达14360~15280头;百丛卵量一般11~90粒;百丛幼虫量一般3~23头,高的35~161头,桂中及桂西北中稻区部分田块高达850~1300头。第四代稻飞虱田间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末到7月上旬初,百丛虫量一般600~1806,高的2170~5000,局部田块高达8660~44480头。目前晚稻秧田每平方米有虫一般5~18头,高的99~160头,桂中局部达1680头。稻瘿蚊全区大部稻区虫源基数比上年同期偏少。各地近期调查:晚稻秧田无效分蘖标葱率一般为0.1%~1.2%,高的达2.3%~3.9%。早稻穗瘟发生比上年偏重,发病率一般0.5%~7.8%,高的13.6%~40.3%,桂东南、沿海及桂东北少数田块高达80%~90%;损失率一般0.1%~3.0%,桂东南、沿海及桂东北少数田块高达7.0%~15.0%。
2.2 农业生产情况作物品种布局 截止
2.3 气候条件 据广西区气象科技信息中心预报:预计广西2007年后汛期(7~9月)降雨量桂南桂中略偏多,桂北略偏少。预计后汛期将有5~6个热带气旋影响我区。
3 监控意见
3.1 坚持做好病虫监测工作 各级植保部门要坚持深入田间调查,坚持“天天调查,五天一报,重大病虫突发事件实时汇报”。在做好常规病虫调查的同时,加强对突发病虫如东亚飞蝗、粘虫、斜纹夜蛾的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要积极向当地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汇报病虫发生动态,当好领导的参谋,指导面上防治。
3.2 明确防治主攻对象 就全区而言,晚稻的防治主攻对象为“三虫二病”,即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纹枯病。前期重点防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叶瘟,挑治或兼治稻瘿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中后期则主要防治稻飞虱、三化螟、穗颈瘟、稻纹枯病。各地植保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作物病虫发生实况,因地制宜做好防治分类指导工作。
3.3 对于病虫的防治提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协调使用各种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生态粘虫板、性诱剂、毒饵站等植保硬技术,应急防治推广使用安全、高效、对口农药,禁止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站
热线:4006-230057
信息:0772-3023699
商城:0772-302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