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有支跨境农业病虫草害防控作战队 综合防控技术示范面积已超1000万亩

收藏

  沐甜22日讯  病虫草害是农业种植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有的来势汹汹,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病虫草害除了种类各异,来源地也五花八门,一些来自境外的病虫草害入侵后,可借鉴经验少,一时很难找到应对办法,因此,科学监测、提前预警变得尤其重要。以此为背景,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跨境有害生物协同绿色防控省创新团队”成立,主要针对农业重大有害生物跨境爆发等突出问题,创新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及其协同应用,可称得上本土的“病虫草害防控作战队”。该团队已入选2019年度省创新团队培育对象名单。

  该团队带头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谌爱东介绍,云南毗邻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对外开放性高。长期以来,稻飞虱、稻瘟病、薇甘菊等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入侵性杂草等的入侵对水稻等作物产量影响很大,加之云南与境外国家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交流不全面,信息不互通,仅能立足本土监测预警,无法判断虫源区和迁飞扩散途径。团队成立后将重点开展灾害机制研究,了解其爆发原因及对应技术。

  实际上,跨境病虫草害的防治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耐力活。以境外开展调查工作为例,夏季是境外调研的最佳时机,每次出境,团队都要克服境外高温、道路条件差、路途遥远等困难。以每天调研4至6个点计算,按照每个点1至2小时的田间工作时间,每天10小时的行程只能行驶200公里左右。往往早上8点出发,晚上11点才能结束工作。通过多年经验累积,团队针对我省跨境重大农业有害生物,整合协调生态、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控技术,形成了一套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应用生理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开展了不同生态尺度下病虫害灾变的监测、检测和化验分析,并利用天敌资源、抗性资源和植物功能性状等非生物制约因子,研发了新型物理、生物和农业防治新技术,协同应用建立组合增效模式。比如:从化学角度出发做好抗药性监测和科学药用治理,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利用对应病虫害天敌进行控制等,促进了农业病虫草害从重点依靠化学防控向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转变。

  “简单来说,我们团队主要解决病虫草害从哪里来、如何爆发为害、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绿色防控技术3方面问题。”谌爱东说,以今年初我省首次发现的草地贪夜蛾为例,自发生以来,害虫便迅速迁飞扩散,危害玉米、甘蔗、生姜等作物。发现灾害情况后,团队全方面开展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虫害发生规律、虫源区域迁飞特征及关键绿色防控技术等研究,在“GMS—植保工作组”和“中国—南亚植保工作组”平台与境外虫源区国家积极合作,力争最短时间研发出适宜我省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技术体系,最大程度降低危害。结合地区基层植保部门人员缺乏、农民自觉防控积极性低等问题,团队提出应根据农业部“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的策略,科学制定防控应对措施。一方面结合我省地理位置,加强种群监测,重点诱杀成虫,抓住低龄幼虫关键时期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另一方面,做好虫情监测,充分了解境外“虫源区”种群发生与防控情况,开展国际间合作创新,建立国际合作研发攻关团队。经过综合防控手段的实施,草地贪夜蛾的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成立多年来,该团队已有多项成果,完成了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协同监控有害生物的指标参数构建、风险分析等。其中,“云南蔬菜小菜蛾可持续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和“入侵性杂草薇甘菊扩散的应急防控技术”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综合防控技术示范面积达1000万亩,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入选省创新团队培育对象后,团队将强化中国—南亚东南亚植保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创新应用绿色植保技术成果等,创新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入侵性杂草的相关异域性、异类性和异质性的协同增效组合,将建设4至5个跨境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支撑云南“两型三化”产业体系。

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pua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