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德宏州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收藏

  一、云南省德宏州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德宏州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在制糖业领域持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国家滇西南甘蔗优势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云南省重要的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

  蔗糖产业作为德宏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惠及众多农民,贡献综合效益大,是富民、兴边、利国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的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综合产糖率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加工规模和食糖产量在云南省排名第二,制糖生产技术处于云南省领先水平。

  同时,德宏州鼓励制糖企业升级蔗糖加工装备,提升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开发糖关联产品、酵母、造纸、饲料、有机肥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延长蔗糖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的重塑与升级。此外,德宏州现有产业各类专职科技人员600余人,为德宏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科技支撑。

  二、德宏州蔗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甘蔗种植难度增大,甘蔗原料供应不足。首要问题在于产业用地竞争激烈,导致国内甘蔗原料产业发展受阻,优势种植区域逐渐缩减,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出现显著下滑。其次种蔗比较效益低、人工成本大幅度增加、甘蔗种植成本增加。最后是国家糖料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资金的兑付进度缓慢。

  

  企业生产规划较小,效益不明显。首要问题在于制糖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偏小,部分糖厂无法实现规模生产。其次制糖副产物的利用尚不充分,未能进一步提升其附加值。最后是部分制糖企业面临甘蔗原料严重短缺的问题,无法实现规模生产效益,企业生存状况堪忧。

  产业链延伸乏力,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是制糖企业以生产出售白砂糖初级产品为主,产品质量档次低,产品结构单一。二是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力度减弱,营商环境不佳。

  缺乏专业人才资源支撑,人才匮乏断层。“十二五”时期以来,云南省已没有开设制糖专业的大专院校,特别是在制糖工艺、制糖设备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断层,已严重影响到制糖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德宏州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对措施

  政企联动,稳定原料供应。一是按照“稳定国内基本盘,积极拓展境外蔗”的发展思路,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到境外发展甘蔗。二是建立健全州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对糖料基地建设的支持,加快推进中低产蔗园改造。四是利用资金、信贷及项目扶持,助力甘蔗专业乡、村及种植大户发展,提升甘蔗生产组织化水平。五是加大投入,加速甘蔗机种、机收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有效应对劳动力短缺,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加快整合重组步伐,持续推进蔗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根据国家蔗糖发展战略和产业形势,积极营造和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

  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率。一是“蔗蜜”再利用,构建“甘蔗+酵母+抽提物”产业链。二是“甘蔗滤泥”再利用,构建“甘蔗+生态肥”产业链。三是推动蔗渣向环保、餐具材料、可降解材料、造纸等新应用领域延伸拓展。四是“蔗叶尾梢”再利用,构建“甘蔗+锅炉发电、甘蔗+生物饲料+牛羊养殖、蔗—饲料—渔业—肥—蔗”产业链。

  借助大数据,推动“互联网+食糖+食糖附属产品”新模式建设。根据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糖业的融合创新,打造“互联网+食糖+食糖附属产品”新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以促进蔗糖产业的蓬勃发展。强化蔗农高产技术培训,并深化制糖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以期全面提升蔗农的种植管理水平及企业员工的操作技能。

  (本文引自《德宏州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pua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